我们需要荒野,它提醒我们,人类之外还存在一个世界|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三明治阅读俱乐部”是三明治线上写作社群每日书社区的共读共写活动。我们会在当月的写作社群内更新选书资讯,书籍范围包括非虚构、文学、历史、社科类。参与每日书的作者可报名申请获得赠阅。在阅读俱乐部,你可以:
●获赠精选书目
●尝鲜还未上市的新书
●和每日书小伙伴们共读,交流阅读感受
●获得编辑推荐的延伸阅读
●共写书评,你的阅读体验被更多人看见
本期三明治阅读俱乐部共读的是新经典文化出品的英国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自然三部曲”中的《荒野之境》。
这世界上还有真正的荒野吗?
作家罗伯特·麦克法伦开始了一系列探寻荒野的旅程,穿越了不列颠群岛上那些最为壮丽的景观。
从威尔士的海滩到埃塞克斯的盐沼,从苏格兰的红峰到多塞特的陷路,他日间攀援、漫步、游泳,夜晚便露宿在悬崖之上、古老的峡谷和深林之中。麦克法伦以优雅和热诚将历史、记忆与风景交织在一起,令人着迷地唤起野性及其重要意义。
他引人注目的文笔不仅在感官上、用意良苦的细节上让每一个地方栩栩如生,散发着对自然的崇敬之情,并带着读者踏上了地理和哲学之旅,就像他的任何一个狂野的地方一样,思想也开阔起来。
加入本次三明治阅读俱乐部的作者
在阅读中有怎样的发现?
大迪
坐标:北京
职业:企业职员
想从别人的笔下去看
我或许不可到达之地
翻开书的第一页,约翰·谬的这句话,灵魂似乎被怦然击中了一下。“我只是出去散散步,最后却决定在外面待到下山,因为我想向外 ,其实也是往内心走。”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那是内心对大自然的真实向往,可以在自然中重新感受人生和生命。
对于喜爱自然的我来讲,这本《荒野之境》的确是不能错过一本书。为什么想要读?那是想从别人的笔下去看我或许不可到达之地,在一字一句中,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状态,精神或者灵魂可以先去到书中之地。
“任何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人都会因久居其中而产生厌倦。街道如深谷,将我们的目光幽禁,人陷入阻滞,渴望开阔的视野,而不是仅仅看到玻璃、砖块、水泥和柏油路。” 十几年前来到北京,禁锢在钢筋水泥中,几乎每个月必须离开一次,去乡野、去自然中吸收能量,否则就像是缺水的鱼一样,感觉随时会窒息。麦克法伦笔下的荒野,正是我心中的追求之地。在读到海岛一篇的时候,正在写端午假期去一座私人小岛露营的记录。对比麦克法伦笔下的岛屿描写,感受到在自然、海岛中游走的自己,缺乏对自然痕迹的认知和观察。
作者笔下对荒野的追寻和记录,让我第一次意识到自然危机发生得如此之早。在欧洲大陆,二十世纪中叶之前,森林已经在大范围消失。二十一世纪初期,大量的海洋生物已经因人类丢弃的塑料垃圾而死亡。W.H奥登所说“一种文化,近乎等于它的森林。” 当森林和树木被摧毁——无论是意外使然还是有意为之——想象和记忆也随之消失。对每一篇荒野的记录,应该都是见证。或许,未来的人要从这些记录里去认识曾经的那些荒野。
卜卜
坐标:地球
职业:白日梦想家
勇敢的人先走进荒野
这本书很神奇,没有配图,只通过作者笔下的文字,就能在读者眼前和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经大自然之手精心雕琢过的荒野奇境。它们带给人的感受,或如溪水般温柔灵动,或如陡崖般锐利冷峻,或如湖泊般剔透纯粹,或如森林般沉静无言。
荒野之景美则美矣,野趣十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寻荒野的路途中,还时常透过在荒野的所见所闻来反映自己对于社会以及人类等繁复议题的思考与反思。
譬如:“不知何故,我感受到,河流和大地似乎在告诫人们不要陷入分类思维的定式,不要切断事物之间的联系。”
又譬如:“在巴伦,我们会时刻想起物质是不可毁灭的,同时又是可以完全转化的;它可以迅速切换状态,从植物变成矿物,或者从液体变为固体。” 进而推演出:“你开始意识到,构成自身的,不过是无休无止互相转换的物质——但你也意识到,你总会以某种形式长存。”“自己的身体属于永不停歇的分解与重构的循环。”
作者和友人罗杰·迪金的相处也很有趣。作者提到打电话给罗杰的农场,可一直没有人接听。后来通上电话才发现是松鼠在“捣乱”,聪明的小家伙们不知何故明白了可以通过咬穿裸露的电线造成短路,把低伏电压导入自己体内,让自己暖和起来,就像一块块低电压的电热毯。它们会坐在电线上数小时,脸上带着一种飘飘欲仙的微笑。这段趣事的描述真令人忍俊不禁!多么古灵精怪的生灵啊!
有机会,真想亲眼去看看作者笔下的荒野啊!
巾亚
坐标:北京
职业:通信打工人
书桌上一盆小小的绿植,那也是自然的存在
果然这本书没有选错,刘子超推荐的书,真的很合我的眼缘。我觉得自己骨子里是个热爱自然愿意走向自然的人,虽然不是什么专业驴友,但起码内心是憧憬自然之美,敬畏荒野之境。当然,这股子憧憬与我的行动力,确实不怎么成正比;对荒野的敬畏感,也让我的步伐只停留在有人工雕琢的景区。麦克法伦的这本书,解救了我对于荒野狭隘的认知。
荒野的野性,不在于悬崖峭壁,杂草丛生,戈壁沼泽,沙漠无人区,它的野性是一种肆意生长顺势而为的力量,那种力量即便你在喧闹的城市,也能看得到;即便在反复修葺的人工景点,也能寻觅到。
这种力量,是永恒存在的,比人类存在的要早上许久,也会在人类与城市消亡殆尽后,依然不生不息;这种力量,是无处不在的,就好像太极的借力打力、道家的顺其自然一样,也许就是峭壁岩峰上的一棵横向生长的松柏,也许就是夜晚海水涨潮之后海风毫无方向肆虐地吹,也许就是西边田野上的黄日低垂下的红色晚霞。
这种力量,可以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但它是纯粹的。它可以毫无秩序,是个随机变量,但也因此迸发着无穷的生机、绚烂与乐趣。这种力量,可大可小,可猛烈可细腻,大到狂风巨浪,小到砖缝里的一根杂草;可以是碎石遍野的山峰,也可以是繁华城市边缘的一亩林地。就像书中所说的,“荒野如幽灵,在整座星球上徘徊。……每一粒种子都时刻准备着漂流、冰封或被吞入腹中,但无论如何它们的胚芽依然会留存。“
人类是渺小的,只是经常不自知,总是在做着狂妄自大的事情。”世界要比我们自身博大得多,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不光如此,我们还在做着割裂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联,妄图把自己排除在自然之外,殊不知我们都在同一片星空之下,你所仰望的星空,与森林之中猴子所看到的星空,并无二致。如此说来,我们又有何值得傲娇的资本,让我们觉得人类是一种无上光荣的物种?先进的科学技术让这个世界变得无限连通,也让我们失去了与万物直接接触的机会,我们忘记了真实感受,而甘心生活于虚拟世界之中,活在自我创造出来的世界之中。没有真实世界作为支撑,无法触摸和感受这个世界时,我们的灵魂就无法落地,我们的头脑就会变得无序和浑浊,空虚、失落、麻木、自大以及残忍。走出自己筑造的牢笼,感受阳光照在额头,风拂过脸庞,去看路边的树木,去听鸟儿的叫声,即便是菜市场上摆放整齐的蔬菜瓜果,书桌上一盆小小的绿植,那一样也是自然的存在,是我们与本身就存在于世许久的物体之间的交互,是真实的生命交互。
“现在这个时代,真实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黑夜已经被驱逐,此外还有寒冷、风儿和群星。它们统统被中和了:生命的节奏变得模糊不清。一切都如此迅速,如此聒噪。人们匆匆走过,全然注意不到路边的野草,它的颜色、它的气味……”
我们需要荒野,是因为荒野会提醒我们,人类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世界,在那里有森林、平原、草原、沙漠、山脉,这些景观能给人一种超越自身的宏大感,也是人类躁动内心的一方压舱石。我们总在坐着抛弃自然之事,但自然从来不会抛弃我们。“风景先于我们的梦而存在,它早已在此,目睹我们的到来。”
Lily
坐标:上海
职业:国际学校实验老师
长期生活在城市里,
感触慢慢变麻木
“在不列颠这片人口密集的大地上,开豁的空间是罕见的。要想找到一片地方,放眼望去能看到连绵不断的地平线或远处的蓝天,何其困难。开阔性越是难得,就越突显它的珍贵。整日生活在街道楼宇之间,人会产生一种封闭感和短视感。每当我从沼泽区回来,我都感觉到眼底轻盈起来,仿佛两边都视角各打开了二十度。一片宏阔无阻的空间,不仅仅是自由和豁达最贴切的比喻,有时还能直接带来那种强烈的感受。”
我也时常有这种感受,长期生活在城市里,感触慢慢变麻木,每一次读这本书,都能从作者的笔触,他去一个个所谓的“荒岛”(其实是我心中的理想之地),发现自然和世界的美,作者描绘一场又一场他直指内心,作者用他的博学旁征博引,用他许多志同道合朋友们的故事以及他自己的经历,为我们带来一场场丰富多彩的书本之旅,间接感受到“荒岛之境”的美,在心中种下了寻找纯自然的美的愿望。
摘录一些书中提到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好友给孩子做的特别的礼物树叶迷宫;自然收藏家的收集细节和互换收藏的友谊;野兔在大自然中奔跑,栩栩如生的画面以及受伤战士对夜晚如痴如醉的喜爱。
“罗杰给莉莉做了一件礼物:一个树叶迷宫——他收集了千万枚黄澄澄的桑叶,给莉莉搭了一个符合她身高体型的小迷宫。”
“罗杰和我父母一样,也是个收藏家。他收集知识,收集书籍,收集朋友,收集东西。他的头脑和他的房子都储备丰富。胡桃木农场的每个架子,每个边柜都堆满了罗杰在旅途中发现的物品或者他的朋友们从旅途中带回来的物品:鸟巢,蛇石,秃鹰羽毛,绵羊毛团,燧石箭头,还有一枚早期飞机的木质推进器,上面的序列号已漫漶不可识。这些年来,我给过他几块石头,他也给过我一些。它们都是亲手递送的矿物明信片。”
“他转身指向我们东面一条漫长而低矮的灰色喀斯特小山脉的远端,那里的风景因紫色榛树丛的点缀而显得柔和,他说,如果有一只野兔从我们三人所站之处出发,跑到山的那边,然后——他用手指沿着山脉的边缘线横扫,我们跟着他的指示看过去——它会一直跑到山顶,以轨迹画出一道九到十英里长的弧线,再准确地跑回到最初出发的地方。他以非常优美的方式描述了这场奔跑以及野兔的本能,正是本能驱使着野兔们回到原点,将弧线绕成一个圆。”
“格尼在战争中幸存。对受伤的格尼来说,行走和灵感是彼此交织的。他给朋友写信说:‘那个夜晚啊!流星划落天空,就像一首歌突然闪现的灵感。空气如此宁静,冷杉树和山毛榉都悄无声息,但是——夜色是那么深沉!’他还谈到‘风中美丽的荆棘’,山毛榉映着月光,于黑暗中现出一抹碧绿‘,一轮低垂的月亮雕刻出’山谷上空静谧的天际线‘,以及‘清冷的黎明时分,赤铜色的云层’。在那一时期的末尾,他写道:’土地,空气和水,是歌唱和语言的真正源泉。‘”
松一
坐标:杭州
职业:人文专业预备PhD
在荒野中,就像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间隙里
中国本土在千禧年之后开始反思的环境与城市化问题,麦克法伦也在《荒野之境》的开头思考着。在他看来,剑桥这座城市对人的禁锢和控制体现在方方面面,从建筑对生活环境的改造,到玻璃、水泥对人视野的约束。为此,他甚至在闲暇时爱上了爬山毛榉树,以改变自己的视野,超脱于城市环境之外。这也是他开始探索英国的荒野之地的初衷。正如他所说,“进入荒野就意味着跨出人类历史”。
在看书的过程里,我时常被麦克法伦的知识面之广阔所震撼。他不仅通晓英国地理与欧洲语言学词
根(解释“野性”、“修士”等词汇的来源时),说起中国的山水与神形也头头是道。书里人类之间的互动也很有意思,像是罗杰那一幢和自然融合为一体、任由蝙蝠穿梭于其间的房子。
最让人惊叹的还是他描绘自然与动物时的笔触,以及自己身体处于自然间的更形而上的感叹。我好像跟随他游进了隐秘山洞里,目睹了深处那一块巨大的白色岩石;也好像和他一起攀上了陡峻的斜峰,突然因为被一种不可知的恐惧和敬畏所击中而跑回地面。而人对荒野的迷恋,似乎也是来源于野性的这种不可知性。如麦克法伦所说,在荒野中,就像置身于时间和空间的间隙里。
坐标:深圳
职业:市场
抓住周末的尾巴跳上车来到海边
接连忙碌的日子,穿插着广东不时的暴雨和突然的暴热,竟很久惰于出行。
在咖啡馆读《荒野之境》,沉迷进罗伯特·麦克法伦笔下峡湾边海豹魅惑的和鸣、爬树时感受到银桦、榆树皮肤的质地、剪水鸌“箭一般的翅膀收在娇小的、炸弹一般的身躯两侧”。
于是终于被引诱,抓住周末的尾巴跳上车来到海边,在海边的凤凰木下躺下阅读,傍晚呼呼翻涌的海风吹走燥热,偶尔拿下书,雀群呼啦啦飞过,白鹭伸长脖子踱步,一个小鸟久久伫立在海面凸起的长棍上,天色一点点暗下来,一开始,霞光反射在远处群山般大厦的玻璃幕墙上,然后橙光让位给最柔情的蓝调时刻,再到夜晚袭来,它几乎一动不动,给路人留下一个若有所思的剪影,和我们一样。
一直困惑于如何“进入”,不只是“观看”,对于连片的荒野,一个山谷,一棵树。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最动人的一点就是,麦克法伦演示了与荒野的互动。从认知上,他广博的知识面让他知道偏远小岛与修隐文化的深切联系,路过海湾听到海豹的鸣声能想起它们在历史上引发的人类遐想。在观察中,他能发现森林里无声的呼唤和应答,“秋天榆树叶的金黄色和乌鸫的虹膜押着同样的韵脚。”他也有自己的互动方式,在爬树的过程中,学会如何辨别树种。“我喜欢银桦、桤木和小樱桃树,因为它们柔软而有弹性。我会避开松树以及悬铃木——因为它们树枝脆弱,树皮粗糙。”
这本书再次唤醒了我与自然共振的心,打开了观察荒野的新视角。
· 更多三明治阅读俱乐部 ·
📖《道德故事集》磨铁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磨铁
📖《奇想之年》新经典
📖《十八岁出门远行》读客
📖《我们遗忘的一切:重走父亲逃亡之路》新星出版社
📖《大森林里的小木屋》浪花朵朵
📖《我的母亲做保洁》光启书局
📖《当呼吸化为空气》磨铁·大鱼读品
📖《什么也别说》格致出版社
📖 《聆听父亲》新经典
📖《超越身体边界》光启书局
📖《女人的事》新经典
Open Call
欢迎有意与「三明治阅读俱乐部」合作的出版机构与我们联系,每日书期待与大家共同促进读者、作者、编辑与出版机构的交流,让好的书籍被更多读者看见。
咨询请添加三明治明仔
微信号:ming30s